Monday, July 19, 2010
怎么样读科研文章
Saturday, July 17, 2010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的反坦克作战-part 1
全国当时只有缴获的美军60, 88.9毫米反坦克火箭筒642具.
60毫米Bazook火箭筒,俗称的巴祖卡.
平均下来志愿军每个营的火力只有三具火箭筒.
对比一下,美军当时一个师(对应我方的军级)有大概88.9毫米火箭筒543具.坦克149辆.
很多人会奇怪苏联的援助,
实际情况是苏联是在中国军队进入朝鲜后才半价出售了六个步兵师的轻武器. 1951年七月才以贷款方式卖给中国60个陆军师的装备.
要提醒的一点是,苏联提供的武器装置里[B]没有4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B]
我军自制的火箭筒是90毫米,还同时仿制了57和75毫米无后坐力炮,但这些都是在1951年上半年才研制出来.下半年才供应到朝鲜前线.
所以,在抗美援朝头一年的作战中,我军的反坦克和可携带的轻重火力,是在有限.
我是怎么说服我的美国朋友的-反藏独从身边作起系列
时间:晚上,
地点:我的美国朋友家
人物:我的的四个美国朋友(两对夫妻),我,我太太,一个刚从台湾来读MASTER的小妹妹.
吃过晚饭后,我感谢完主人的招待,直接了当的问了,"I want to give a talk about a recent hot topic. It is about Tibet. Do you want to listen to this?" 通常我们饭后都会聊聊天,话题很广泛,而且因为我们是很好的朋友,所以我就直接问了.(如果关系不是非常亲密,建议最好到主人那里前先说明.:))
主人M(我的最好美国朋友之一,人很风趣,开朗,都快60岁的人了,我还经常和他开玩笑,没有感觉到我们岁数差一倍的样子),很好奇,看看其他人,都很想听的样子,就很开心的对我说,"Of course, bring your laptop in."
我稍微有点紧张,坦率说这是我第一次和我的美国朋友深入讨论一个政治话题,我从电脑包里拿出笔记本,打开POWERPOINT, F5,轻轻深呼吸一口气,
"Let's begin."
"The other side's story about Xizhang(Tibet) and 14th Dalai Lama, by Alfred".
我看看听众,M和D(couple), T和S(Couple),我太太和台湾小妹妹都很注意的看着我,看来很感兴趣的样子,我感觉好多了,本人在BUFFALO四年,作过讲座大概十几次,好像和这一次都不太一样,第一,这是有关历史和政治的论述,不同于本人的自然科学讲座.第二,我相信美国朋友的很多政治观点和看法绝对是不同于我们大陆中国人的,有没有把握说服他们,尤其是我重视的朋友们,我不大确定,即使本人自信我的结论和论据都有事实依据.
我的第一个SLIDE是西藏1914年 Map of Republic of China printed by Rand McNally & Co. in the year 1914.我清楚的指出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我的美国朋友M点点头,对T说,"yes,We know this American Company."我很高兴,看来开头一炮打的很好,用美国地图用对那.
第二个SLIDE是英国1892年的中国地图,我再一次强调,"See, it is a part of China again."
第三个SLIDE是老美1942年发行的战时邮票,上面有中国地图,我指指地图,"Again, this is tibet. Chinese part."这个邮票上左面是 President ABRAHAM LINCON of USA,右面是孙中山先生,我接着说, "You all know this person, Abraham Lincoln, the one of the greatest Presidents of United States. Another person is the first Chinese President of Republic of China, Shun Zhongshan. At that time we are allies to fight against Japanese." 他们都很好奇的样子,听到我说到ALLIES,M和T介绍给他们太太那是二战时期的事情.应该说提到这点,效果很好的样子,我就趁热打铁来了句,"It is Republic of China. You know, Chinese Communist has a civil war with President Jiang Jieshi of ROC. He was defeated and fled to Taiwan." 他们都做恍然大悟状. 我挺开心的,看看台湾小妹妹,欲言又止的样子.估计这个深绿的小妹妹对事实也无话可说.
最后一张地图是从WIKIPEDIA截取的元朝地图,我再一次强调指出,"you see, from 1294,Tibet is a part of China.This is even longer than most of today's countries'history." 看看美国朋友的反应,我直接说出我的结论,
"Xizhang is a part of China.
“Free Tibet” does not make any sense."
说完看看他们,都很同意的样子,我心里的石头完全落地了,感觉很开心,心想,达赖你个老家伙,看我怎么继续剥你的画皮.
"This slide is Some thing you never heard before about the 14th Dalai Lama"
我把美国国务院发布的1960年代的文件直接调出来,指出CIA仅1964年就支持$1,750,000供达赖喇嘛武力攻击西藏,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美国朋友都是有点惭愧的样子,他们都知道CIA是什么玩意.跟着,我丢出另外一个炸弹,"A peaceful monk?? A defender of Democracy?NO!!The biggest slave owner of 20th century before 1959!!"这次我再一次指出, 我的论据不是从大陆官方来得,是从The Shadow of the Dalai Lama – Part II – 4. Social Reality in Ancient Tibet Victor & Victoria Trimondi西方的作者所写的书里得出的结论,达赖统治下的西藏是多么黑暗,他本人既是宗教领袖,又是政府首脑,我强调了一下,我们都知道政教合一是多么黑暗. M和全体美国朋友都深以为然的样子.
这时候,台湾小妹妹举起手了,"Is this real? He is a slave owner?". 我看看美国朋友, "Yes. He was the biggest slave owner in 20th century. He was like a emperor before 1959 in Tibet. Afterwards, you know, Chairman Mao could not accept the slave society of Tibet anymore. Dalai went to India and that is why some people want to independence of Tibet today." 我的美国朋友都是很吃惊的样子,"He is such a person. It is ridiculous he comes here to make use of us."台湾小妹妹不说话了.
我定定神,"This guy is even much worse than your expectation. He is a friend of NAZI." 这个炸弹可能最有震撼效果,因为我的美国朋友都是,"wow!" 我这一次展示的是达赖喇嘛和他的纳粹朋友Heinrich Harrer合影.这一下甚至D和S都很震惊了,"what a person! He was a slave owner and a friend of NAZI. What happened in America. Such a person can come here and influence people."这副图片好像震撼力最大,我的美国朋友甚至开始讨论美国大学的LIBERAL传统了,都认为现在媒体报道太过偏裨,让达赖喇嘛这样的人在美国发挥影响力,是一种耻辱.
我看看他们,又展示了达赖的人皮玩具,喇嘛的人头骨佛器,并指出藏传佛教并不完全都是和平和让人向善的.两位美国女士D和S都有生理上的不良反应,我快速掠过.
结论出来了,Xizhang is a part of China since 700 years ago.
The 14th Dalai Lama is a pop star today. However, he was a tool of CIA during the cold war.As an terrible leader, he was the biggest slave owner in the 20th century.
美国朋友鼓掌,我的美国朋友M很认真的看作我说,"Thanks. You have a really wonderful talk!".我很开心,"Thanks. You know, I can not stand such a person to cheat American people, especially my friends like you."
台湾小妹妹发话了,"I have one Tibetan friend and he said Chinese Government shot innocent people and killed them. They should be independent."
我沉思一下,"does he really come from Tibet?"
小妹妹,"ye,just one or two years ago."
我,"if some people want to sepearate Tibet from China, generally the government, including Communist government and democratic government,will always overreact in this situation."
我的美国朋友M说话了,"ye,we burned Atlanta only because they wanted independence from USA. This really is tragedy. No country could accept this."
跟着T也发话了,"We got Texas from Mexica one hundred years ago. Also, we should say sorry to American Indians."
听到这里,我不得不赞美是我的两位美国朋友是真正正直的美国人,不忌讳美国过往的历史污点,勇于承认.也许这样的人才是美国的脊梁.同时,我对真正的基督徒的尊敬也因为他们确实是发自内心. 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台湾小妹妹不吭声了.我并没有什么高兴或者得意的感觉,同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我认识的很多台湾人里固然有支持大陆支持统一的朋友,更多的却是目不斜视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种.
说道这里,故事告一段落.
我的经验和感想是:
1 影响美国人的观念,可以从身边作起,尤其是自己的美国朋友.假定每个在美华人留学生有一个美国朋友,有一半能被你说服藏独和达赖的不得人心,全美也许就多了150万支持我们的朋友.
2 说服美国朋友,最好从事实入手,地图,数据和西方出版物最有说服力.大陆的很多材料都更像PROPAGANDA,虽然有几本好书和研究资料,可都是中文的.
3 游行示威是硬的一面,我们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多交朋友,尤其是美国朋友,从软的一方面潜移默化也许更重要.中国美国,国情不同,美国民众的声音很大程度是不能被忽视的,也是可以被影响的.作为现在的超级大国美国,未来的超级大国中国,有很多利益相关点,我们能作的是尽量减少双方的误解,也可以减少误解.
三 命运多舛的Max Plank
话说Max可谓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爷爷,父亲都是教授,他本人学习优异,而且很有音乐天赋,这个人可是个音乐全才,唱歌,管风琴,钢琴,大提琴那是样样都会,而且会谱曲,还创作歌剧.牛吧.这要放到现在,什么周杰伦,童安格什么的都要一边凉快了,不过那,很可惜,可能是家庭影响,这位本来在音乐界很有前途的少年在17岁就开始深入研究物理学,而且非常感兴趣.
要说19世纪是个科学界的黄金时代,经典物理学发展到及至,以致于Max的指导教授Philipp von Jolly直接了当的泼了瓢冷水,原话大意是"你搞这个干什么,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完美了(你在浪费时间)."Max倒是回答的老老实实,"我没指望发现点啥,就是喜欢,搞清楚学会就行了."老师到也无话可说,两人都没想到的是,就是Plank解开了量子力学的面纱.1897年是个重要年份,这年作为柏林大学教授的Max开始和电力公司合作(和现在很象吧),大意就是你出钱,我来把灯泡的电力发光最大化,开始研究黑体辐射(black-body radiation),这玩意通俗讲就是搞清楚电磁辐射的强度和温度还有辐射频率的关系是什么.Max搞出了个Plank黑体辐射定律,就是鼎鼎大名的E = hν.第一次提出电磁能量只能被不连续的辐射出来,既是说量子化.有趣的是就是Max本人都对这个理论不感冒,以至于沮丧的说出"这东西是个怪胎,我简直觉得我以前学的物理学都要被动摇了."恰恰就是这个不受欢迎的胎儿表明了量子力学的诞生.从这点意义上说,Plank应该算是量子力学之父.
说完了Plank的成就,就不能不提他幸福的前半生和不幸的晚年了.
前面说了,Max出生书香世家,学术生涯一帆风顺,29岁结婚,生了四个孩子(两男两女),其中还有一对双胞胎,一直到1909年,这家人是热闹非凡,Plank多才多艺,家庭幸福,学术成就非凡,Albert Einstein, Otto Hahn,Lise Meitner还有Hermann von Helmholt这些学术界大人物是他们家的常客,并且时不时大伙还来个家庭音乐会.可惜,这一切似乎是Max一生中最好的时光,1909年,他的第一任夫人因病去世,算是天灾,跟着就是人祸了,1914年Plank的长子Karl在一战中阵亡,二儿子Erwin跟着在法国作战被俘,两个女儿没有参加战争,却都在一战期间难产而死.这样的打击为人父母者可想而知.Plank坚持了下来,似乎上天还觉得不够,一战时期生存下来的二儿子Erwin在1944年试图刺杀Hitler时被抓获,1945年被绞死.这似乎是对Plank的最后一击,老人在两年后抑郁而终.
常言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不管本人愿意与否,命运都和德国这个国家紧密相连.
P.S. 写完Plank跌宕起伏的人生,这让我对最近的奥运火炬传递活动有所感触,个人也许可以选择国籍,但你的肤色,思想和生活方式却难以改变,国家的命运真的是和个人息息相关.
二 从二战难民到诺贝尔 Walter Kohn
Walter Kohn,其父亲是奥地利商人,母亲受过高中教育,本人在高中时期数学成绩平平仅获得C,相信大伙肯定觉得这样一个人,最终拿到诺贝尔奖可以用奇迹来形容吧.这样的奇迹是怎么发生的那?
我们看看,二战时期,平凡少年的KOHN从奥地利家乡逃难到英格兰,年仅16岁(KOHN的父母是犹太人,后来在奥地利死于纳粹的大屠杀),后来辗转到加拿大,再到美国.这个过程里他的自我身份认同我相信一直是个问题,这段漂泊的经历肯定让年轻的WALTER刻骨难忘,因为后来他参加了加拿大军队,试图对德国作战,甚至在诺贝尔获奖感言的时候还提到奥地利给他带来的惨痛回忆.另一方面,WALTER在美国还一直参与犹太人在美的政治活动,冷战时期还坚决反对美苏的核竞赛,甚至试图终止他所在的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和Los Alamos and Livermore的核武器研究项目.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二次世界大战对作为犹太人的WALTER的影响可谓贯穿了一生.不过,年轻时代和年老的KOHN先生在美国的生活还是很幸福的,现在有三个女儿和三个外孙,都在加利福尼亚.
KOHN先生的主要成就在于DFT理论,就是中文所说的密度泛函理论,这个理论由KOHN先生和Pierre Hohenberg共同证明出来的,我这里用的是证明而非推导,因为没有人能够给出量子化学里的波函数和电子密度的具体关系,KOHN先生最初证明了基态(GROUND STATE)波函数和电子密度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就是说电子密度确定了,基态波函数就确定了.反过来亦然.大伙可能就要问了,这个有什么用阿?很有用.在此以前所有的波函数都要处理3N个变量(N是多系统体系的粒子个数,3N就是乘以三坐标X,Y,Z).从DFT理论后,就可以用Kohn-Sham method得到电子密度,进而推导出近似的波函数,量子化学的中心问题,波函数求解问题就得以简化解决了.这个东西对于大规模分子和SOLID STATE PHYSICS计算很有用,缺陷就是分子间弱相互作用计算不是很精确.
无论如何,KOHN先生的工作是开创性的,简单实用.今天DFT计算随处可见,"简单就是美"再一次得到了体现.
KOHN先生一生的曲折经历和学术上的成就倒是体现了中国的一句老话,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量子化学历史拾零 一 GAUSSIAN软件的奠基者:John Pople
P.S. 可能写到那算那.不足之处请同行指正了.
前面说了,这个系列以知识和趣味为主,我就先从老先生的婚恋开始.
科学家给人的印象可能比较沉闷,作为诺贝尔化学奖(1998年老先生因为创建了理论模型化学,就是通过GAUSSIAN TYPE方程,典型的例子是6-31G(d,p),来作量子化学的计算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尤其是量子化学的诺贝尔奖,很多人可能觉得老先生是典型的学究性人物.其实那,说出来大伙可能会猛吃一惊,这位老先生年轻的时候把自己的女老师娶了.
话说1948年23岁正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数学研究生的John Pople对钢琴很感兴趣,据说每天都弹,水平怎么样那? 不好说,不过他的邻居,退休的老哲学家Ludwig Wittgenstein很快就搬走了,这两者有没有联系那就没有人知道了.John可能觉得过意不去或者说怕未来的邻居重蹈覆辙,赶紧就请了一位女钢琴老师,这位钢琴老师Joy Bowers正是花样年华的时候,于是两位年轻人你教我学慢慢就成了朋友,再后来John更进一步,发展为恋人,再经过四年爱情长跑,开始了幸福的家庭生活,直到2002年Joy去世,两人婚姻持续了50年,老先生两年后,2004年跟随夫人而去.
说完家庭,我再来说说老先生的成就,大伙尤其是搞化学和物理的,可能或多或少都听说过鼎鼎大名的GAUSSIAN软件,它就是John Pople在 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时期开发的,第一个正式免费发布版本是Gaussian70,跟着就是Gaussian80.从那以后GAUSSIAN版本的使用就不再是免费的了.老先生可能是GAUSSIAN免费就是现在所说的开源的坚定支持者.遗憾的公司的资本一旦开始运作,就不是POPLE所能控制的了,很难说谁对谁错,GAUSSIAN现在成了最成功的计算化学软件的BENCHMARK.老先生在1991年到被彻底开除出公司.有个很有趣的站点链接出处 大伙有兴趣可以看看你的学校有没有在GAUSSIAN的黑名单上.这个事情让我想起联想公司和首任总工程师倪光南的例子,两者是有一定可比性的.对双方而言都是悲剧性的结局.
掠过这个官司不提,GAUSSIAN的伟大之处在于自从老先生开发出这个软件后,计算化学算是真正实用普及开来,就像数值分析方法使得天气预报变得实用一样,GAUSSIAN使得量子化学计算真正在化学,生物化学变得简易可行起来,而不仅仅是在计算化学家的小圈子内流行.
传奇-钱学森
钱学森,中国航天和导弹工业之父。在1935年,依靠奖学金赴美时,钱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注:钱确实在MIT拿的硕士,后到CALTECH拿的PH.D. 钱是caltech火箭自杀四人组的成员之一。后来在CALTECH建立喷气推进实验室。钱是建立者之一。)在那里他成为了喷气推进实验室最初的核心骨干之一。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喷气和航空动力科学家之一,钱在一系列先进飞行器和导弹工程项目里工作。在1944年,HENRY ARNOLD将军将钱学森聘为陆军航空队的科学顾问组组员。这个组的任务是研究美国和海外的航空工业的发展,使美国空军力量始终在最优秀的一列。受美国空军官员的委托,钱走遍了全美国,最终给出了一个报告-"军用飞行器的未来发展趋势",它是美国空军最早的长远研究之一。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钱和科学顾问组的组员们一起到了德国,和德国的火箭科学家们会谈,后者包括WERNER VON BRAUN(注:德国火箭也可以说是世界火箭之父)。
从德国回来之后,钱在科学顾问组的成果-“向新地平线”(这是一个美国空军长远发展的蓝图)中扮演了一个灵魂角色。钱牵头写出了报告的大概轮廓,这个报告包括空气动力学,脉冲引擎,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固体和液体火箭,喷气超音速飞弹。在1945-1950年间,作为科学顾问组的成员,钱定义了未来新技术的概念,这些包括原子能航空动力,载人航天,火箭推动时速超过10000英里每小时的洲际飞行器。
尽管如此,钱学森在科学顾问组里的卓越的工作,因为麦卡西的歇斯底里被突然打断了。被指控为共产主义者后,他被剥夺了通过安全检查从事秘密工作的权力。钱在1955年被驱逐回中国。在北京,钱加入了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内很多人是在1949年PRC建立后回来的海外科学家。在报复美国的驱动下,钱很快获得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信任,并热情的接受了领导中国航空航天发展的任务。钱着迷的相信中国能够做到美国和西方能够做到的一切,而且他也逐渐把这个观念灌输给周围的同事们。钱的第一个任务是组织一支受过西方训练的工程师队伍,建立一个航空和航天的研究发展机构,在1956年钱拟定了一个计划,其和美国空军的“向新地平线”惊人的一致,就是这个计划刺激了中国在它的武器发展里采用了长远的计划。这个计划重点放在了原子能,导弹,计算科学,半导体,电子,自动化技术。钱也强调了应用技术的重要,他也强调了利用外国技术材料,尤其是美国技术,作为本国发展向导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钱使中国领导人相信导弹的发展应该优先于飞机的发展。
在1956年二月钱的建议的基础上,周恩来同意了中国国防部第五院的确立。钱和他的第五院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资源,比如橡胶,和完成任务需要的工具。在1957年,钱带领一个军事代表团到莫斯科,准备建立中俄技术合作的基础。这个合作包括成百个苏联工程师在中国的研究院工作,中国的赴苏学习留学生计划,对中国的技术转让。最终的结果是苏联和中国签订了343个合同,257个技术项目。在1960年八月,这种合作突然破裂了。
在下个20年里,钱领导着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空气动力学的试验装置,卫星,TTC网络的发展工作,并且是原子能发展强有力的支持者。钱在文化大革命里很困扰,但在中国中央机构,航天和导弹工业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这使他免于文革的冲击。在随后的岁月里,钱倾向于政府的保守派,在1977年钱声言反对邓小平和他的支持者,这甚至包括当时国防科工委的领导张爱萍将军。钱对邓的反对和他涉足于超自然主义使他丧失了在中国科学和技术精英界获得的信任。尽管如此,钱在1989年因为支持邓小平镇压反政府的行为,重新获得了地位。钱的支持者,宋键被指定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钱本人再次在科学界活跃起来。钱在1991年获得了奖励和补偿。钱最近的影响力表现在1994年三月国防部科工委委员会会议上他推动了委员会采用了有远见的想法,比如建立诸如遥感卫星系统,超音速航空航天飞行器,适应光学,国家优先的通信系统等。钱最近的身份是国防科工委的特别顾问。
总得来说,钱的馈赠(注:应该是影响更好,原文如此,屁股决定脑袋,作者觉得钱是美国教育和培养出来的专家)今天仍然在发挥作用。钱的工作成绩首要应该是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中国能够赶上西方的技术发展。渴望发展和研究是中国科学研究和发展的背后动力。钱的另外一个馈赠是导弹优先于航空。实际上,他影响了中国的领导层,他使原子能和导弹工业在国防工业系统成为了战略性重点,使它们获得了更多的资金和注意力。他使航空工业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摆脱这个不幸的地位。钱也灌输了前瞻性的国防科技战略。他影响了一代中国科学家们,使他们变得眼光远大,在工程师职业里富有冒险精神。
战史回顾-以色列的焦点作战
以色列的焦点作战
以色列空军在1948年创建,争夺空中优势是其主要作战目标,他的主要任务是首先攻击敌方机场,将敌人的空中力量消灭于地面。在地空导弹出现以前,以色列空军的战术是运用大规模的空中编队压制敌人的机场防空火力,然后以炸弹攻击跑道,并运用火箭弹,机炮消灭敌人的机场设施和飞行地勤人员。这个战术在历次中东战争中一直很成功。
在60年代初,阿拉伯国家开始大规模引进苏联防空导弹系统构建防空网,后者主要由SA-2,高炮和绵密的雷达站构成(注意,还没有预警机)。同时,针对以色列的制空战术,阿拉伯国家扩大了军用机场的规模和分散程度,尤其是埃及。这就对以色列空军的的老战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以色列空军迅速开始改变战术,在以色列内陆最深的内卫坦机场,以色列人开始演练新的战术:焦点作战计划。
这个计划非常巧妙,他的内容是:利用进攻者的优势,使敌人的防空系统对自己构不成威胁(注意,所谓进攻者的优势,是指在出其不意的时间,出现在不可能的地点和方向.一个老例子是,进攻者和防守者好比强盗和银行,强盗虽然人少,装备不够精良,但是他总可以对银行进行抢劫,或是银行运钞车,或是利用银行职员的倏忽潜入银行,有人举出库尔斯克战役来说明防御作战的优点,但这个不同,空战和空袭给一个国家的反应时间很短。再一个,库尔斯克战役好比银行提前知道强盗要来抢劫,而埋伏好警察对付强盗一样,不能说明大多数情况)。具体战术是以色列空军将以小规模机群突袭代替大规模编队,利用情报在敌人机场交接班或是防卫最懈怠的时候,尽量回避防空火力对编队的威胁,突袭机群将轰炸跑道,并低空扫射,目标是飞机而非机场设施。同时为了增加攻击的突然性,以色列空军在战争开始,将几乎全部投入攻击行动,本方机场将只有象征性部队防卫。(坦率说这是一个风险极高的计划,但考虑到以色列如此小的防卫纵深,阿拉伯国家庞大的人口和军队几乎无限的恢复能力,个人以为以色列的计划是非常合理的,回顾这一段战史,让我常常想起明帝国对满清的作战,两者都是弱者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战绩)。
作战经过及结果:
1967年6月五日清晨时分,在著名的”等待三周“后,以色列空军开始出击,他们共分为10个中队,包含九个战斗机中队,一个武装教练机中队,最精锐的三个中队是换装幻影三(以色列称之为闪电)的以色列空军119,117,101联队,这三个中队被用来对付对以色列最危险的阿拉伯空军基地。
在第一轮攻击中,重点是埃及的BENI SURF和BIR TMADA,开罗等空军基地和叙利亚大马士革附近的空军基地。这十个中队共有飞机210架,执行对地作战任务的约180余架,携带武器:幻影三为2*500KG炸弹,其他如”神秘“战斗机和”教师“教练机,携带一枚500公斤炸弹或特制反跑道炸弹或50公斤炸弹,25公斤炸弹出击。在第一波共出动191架次(含反复攻击者),摧毁阿拉伯空军168架(大部分是地面摧毁,空中作战击毁18架左右)战斗机和各型飞机。以色列损失不到5%。
在天空基本为以色列占领后,以色列空军随即出动了第二波攻击,时间是从上午9:30到12:00。这次共出动164架次,击毁数107架(全部为地面摧毁)。
影响
阿拉伯空军基本在天空消失,以色列空军的主要任务转变为对地战术配合,包含空中遮断,对地攻击,压制防空。由于以色列空军的优势如此明显,以至于往往出现以色列飞机在空中攻击,以色列陆军的装甲车撵着阿拉伯国家坦克跑的可笑场面。
-彭德怀元帅-风的简介
剧饮千杯男儿事 彭德怀的军事生涯
1942年5月25日,在日本军队的扫荡战中,彭德怀身陷重围,后来的驻朝鲜代办柴成文带着一个警卫排掩护彭德怀突围出来。在那次战斗中,中国军队牺牲了一个著名的军事将领,名叫左权. 当时的情况多危险可见一斑。
1950年10月7日,彭德怀与毛泽东研究完志愿军出国后第一步的作战部署、志愿军的后勤供应以及一旦出兵朝鲜新闻媒体的报道分寸等问题后,回到下榻的饭店。他交代秘书,把从西安带来的所有文件都上交给中央办公厅,然后去行政处领出发用的东西。秘书按照他的指示把事办完,然后把孩子们接来。将军把为孩子们准备的糖果拿出来,然后把他们一一揽在怀里,询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是这位多年来南征北战的将军从没有过的温情时刻。幼小的孩子问将军:“明天你到哪里去?”将军回答:“你们长大了就会知道了。”(注:元帅没有后裔,据说很喜欢小孩子)
元帅应该是个很明白战争残酷性的人,当时中国军队的条件简陋到是司令官也无法避免失望和死亡恐惧的.在中国志愿军参加朝鲜战争之初,彭德怀在1950年10月20日,深入到了敌人的后面,就在他在没有任何武装警卫的情况下向南走去的时候,南朝鲜军队的一个团几乎与他擦肩而过,行动到了他的身后,当时,这个团已经快要到达鸭绿江边了。从军事的角度上看,这位中国将军实际上已经陷入包围之中,然而奇迹却是他自己又从包围圈里走了出来。这个事情充分的表明了彭的性格和领兵特点,大胆,富有冒险精神,身先士卒。彭是富有个人魅力的。1942年12月,彭的警卫王满星自杀身亡,起因是被国民党的美女计收买,王处于对彭的爱戴和背叛的矛盾旋涡中,结果是用自己的死亡代替了彭的被谋杀可能。
基本上,彭的成就在于使世界第一次认识到中国的崛起,朝鲜战争志愿军损失是伤亡、失踪36万余人,牺牲142409人(含冻饿病和事故死亡)其中四川籍最多,达到战士30786人,志愿军单独战果计算:毙伤敌 671954+ 俘获敌 46523= 歼敌 718477人, 缴获坦克 245辆,装甲车 51辆,汽车 5256辆,飞机11架,火炮 4037门,枪械73262支。击毁坦克2006辆,装甲车44辆,汽车3165辆,飞机1986架,火炮 583门。这些基本上是彭的功劳,在劣势火力和不利条件下,彭的功业应该是有名将的风范。
向来痴 彭德怀的个人世界
彭幼年失母,这使他似乎对女性有天然的好感。23岁,驻军华容时,就曾救过一个哭诉身世的歌女。而且对妇女的解放运动一直非常支持。这样的情结似乎也反应到婚姻上。彭的第一次婚姻在24岁,1922年,和刘氏成家,这个女孩是童养媳,当时只有12岁,彭给她起名字,取名坤模,是女中楷模的意思,彭看来对她期望甚高,除了自己当老师外,也一直给她教育的机会,刘后来先后到湘谭女子职业学校,华容,靖港,南县等地的学校学习,在准备考入长沙女子中学时,彭德怀在1928年6月,成为红军三军团司令员,和刘分离达十年之久,他拒绝了一位女作家,一位外国女记者。直到1938年,彭在延安见到已经和他人有女儿的刘,无奈分手。当年9月,与浦安修女士相识,一个月后结婚,彭已经年过四十,大概是战争和年龄的原因,彭在中国这个非常传统的国度,没有自己的后裔。很多人猜测,彭最后在文革时和浦分手,应该和这个不无关系。浦的要求离婚可以理解(注:可以理解,但反戈一击就无法原谅,这点上王光美,叶群和江青都比埔强的太多),不过,可以肯定,这在彭的最后岁月,应该是致命的打击之一。
此身何惧 彭德怀的消失
彭在文革中受尽折磨,批斗中由于拒绝承认自己犯错,被打断肋骨。后被圈禁。曾为中国第二元帅的彭于1974年病重,彭在三零 一医院14病室5号被严密封锁。他想和当时看守他的战士握手,战士也没伸手,他说:“告别了!” 1974年9月2日,浦安修被告知彭德怀病危,浦没有去(注:第二次背叛,以后还有一次,遗体告别也没去,浦真的配不上元帅)。9月16日以后,彭德怀失去了痛觉,进入深度昏迷状态。1974年11月29日14时52分,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身旁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他死的时候,他的妻子拒绝看望他,他的战友避之不及,他的领袖唾弃他(注:写到这里的时候,我老是想起一句唱词: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毛何其忍也)。
12月17日,彭德怀的遗体火化,骨灰存放在一个用粗木板钉成、未上油漆的盒子里,上面贴了一张纸条,写着“王川、男”三个字。(注:文革仅此一点就无法原谅)
结语
总得来说,彭的一切今天仍然在发挥作用。随着时光的流逝,元帅在去除毛施加的政治阴影后被中国人民所铭记。他的传奇功业和晚年的不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光荣和耻辱印记。无论毛愿意与否,彭作为中华名将,将如同历史上汉帝国的霍去病一样(注:彭对抗的是最强大的西方联合武力,也许更伟大),被中国人世代相传。彭的工作成绩首要应该是自信,这个自信就是中国能够对抗西方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彭也间接影响了中国的领导层,他到现在使中国领导人都担心自己说真话的下场,一直到今天这段不幸的历史都在起作用。最后,彭影响了一代中国军人,使他们变得眼光远大,在世界范围内,富有冒险和勇敢战斗的精神,元帅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军队的一个图腾。
彭德怀研究-个性问题
第一个,彭总是否自卑否?进而表现为极端的自傲和敏感??
我们先看看什么是自卑?自卑一般认为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就是说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伴随的情绪体现有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严重自卑的会导致自残、自杀等后果。
分析一个人的心态,最好看看彭总早期的人生轨迹:
1898年,彭诞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石潭镇乌石寨彭家围子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开始,在私塾读书两年,因母亲去世、父亲病重,即失学砍柴卖钱,补助家用。然后帮人放牛。13到14岁的时候在黄碛岭煤窑做车水工。15岁参加饥民闹粜被通缉,离家逃走。16到18岁在洞庭湖西林围当堤工。18到19岁到长沙投军,编在湘军第二师三旅六团一营一连当兵。20岁,升任班长。与同连的黄公略、李灿等结为挚友。在连队秘密组织救贫会。22岁参加驱逐北洋军阀、湖南督军张敬尧的战斗,升任排长。23岁参加“援鄂自治”战争,代理连长。秋冬,为帮助一个贫苦农民,派救贫会会员秘密处决当地恶霸地主兼税务局长、堤工局长区盛钦(其兄为湖南省督军署高级参议)。事发后被捕,在押往长沙途中逃脱。1922年24岁在广东旧友鲁广厚独立营任连长。3到7月 弃职回家种地。8月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1923年彭25岁,8月从讲武堂毕业,回六团一营一连任连长。而后升任代营长,营长和团长直到后来的平江起义。平江起义后自任红军军长,三军团军团长(后来解放军的一大山头)。
我的评论:大伙看出来什么没有??彭德怀元帅很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温良好人,放到现在这个太平社会,他就是个叛逆青年。单亲家庭,父亲没法管教,早早走出社会,吃过苦,做过工人,农民,当过兵,有文化(两年私塾,一年军校,在当时的中国算知识分子了,我看过彭总的字,很不错的),有勇气,就是说,是个能折腾向上走或者说有理想的人。再多说一句,彭总的理想是什么呢??据他和浦安修女士的悄悄话:‘’我参加革命就是为了大家都有饭吃。’。
大伙觉得这样的人自卑吗??我感觉彭总年轻时是个非常自信(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白手起家的创业型人物)和有抱负的热血青年。
我们再来看看彭总的亲人,朋友的评价:
左太北(彭总战友左权将军的女儿,曾经在彭总家住过两年):彭德怀宴请他在湖南讲武堂读书时的老师李明灏。左太北回忆:他让李明灏坐正座,对他特别尊敬。还有:彭每次给老师敬酒,都是站着啊。
彭钢(元帅的侄女,前后一起生活15年之久):"我伯伯这个人是有民主作风的,是能接受不同意见的。在家里,他对我们这些孩子不是以长辈的身份严厉地呵斥你,你像我在西安上学,每次给我写信都是写彭钢小朋友收,他都是以朋友相称。"
还有段小故事:彭钢问他:“你能做到闻过则喜吗?” 彭:“我做不到闻过则喜,但可以做到闻过不怒。”
杨尚昆(中国前国家主席,彭的老下级,战友):彭不是没有缺点,比如他严格、耿直又难免失之于躁急,但他勇于自责,“过则勿惮改”。关于彭的理想和选择:彭参加革命前,是湖南军阀部队里的一个团长。1928年,由于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混入革命队伍中的投机、动摇、贪生怕死者纷纷离开革命,彭恰在这时甘冒万死奋起组织著名的平江起义。
孙毅(中将,彭的老部下):他待士兵同志亲如兄弟,和大家关系十分融洽。他的脾气是很大的,有时发得不对,事后有人跟他谈及此事时,他总是欣然接受,并说:“我错了,特向你道歉。”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中说,“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
评论: 我看得越多,越觉得彭总是那种脾气急躁,但心胸很宽阔的人。因为只有真自信和内心强大的人才会坚持,才会和别人道歉。
再来,彭德怀读书吗?
目前所知道的:在湘军中因除恶霸被通缉,隐蔽在乡间时,读过《资治通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阅读。北伐时,他读过段德昌送给他的《向导》、《新青年》、《共产主义ABC》和《通俗资本论》。在中央苏区,彭读过毛泽东送的列宁著《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彭在全国解放后,买了全套从高小到高中的数、理、化课本和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制定计划,坚持自学。奉命到三线担任三线建设副总指挥时,彭还随身带了20多箱书到成都,把书橱放得满满的。
彭去世两年前,1972年7月5日,彭的侄女彭梅魁给彭德怀送书的清单如下:
1.《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2分册。
2.《哲学的贫困》1、2、3分册。
3.《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1―9分册。
4.《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
5.《工资、价格和利润》。
6.《雇佣劳动与资本》
7.《哥达纲领批判》。
8.《列宁回忆录》
评论:所以那,别看彭总老说自己是个粗人,邱八。大伙就真当真了。和事实差的远的很哪。
很多人觉得彭可能是个粗暴不通情理的人,这个不好说。大伙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子。其实身边人的回忆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品行。
据彭德怀秘书回忆,有一次,他告诉彭,徐海东大将要来中南海看他。当时,彭一听马上对秘书讲:“别叫他来!他有病,我去看他!”彭立刻驱车前往北新桥徐海东住处,两人一起交谈了两个小时。
还有一个小例子,彭德司机鞠远学有一次四五天解不下大便,肚子发胀。他与秘书闲扯时谈起这事,恰好让老彭听到了,对秘书说:“你快给中鞠弄点蜂蜜喝!”
评论:最大的问题是,很多时候,彭的自律和要求严格得罪了很多人。这才是根本问题。水至清而无鱼啊。你自己当圣人,又在高位,这无形中得罪了很多人。这在战争年代不是问题,和平年代绝对是大问题。
这个问题很早就有人说出来了:杨勇就说过三军团的高级干部在授衔时,都被官降一级。彭德怀说这是为了部队中消除山头意识,他对大家说,我是国防部长,不能搞自己的小圈子。杨勇的评论是:你彭德怀不搞山头,别人都搞山头,那我们就倒霉了.
还有个小故事,1941年到1942年,刘锡五(当时中共北方局组织部长)拿出一小包纸烟抽起来了,彭看见了,问:“你这纸烟是从哪里来的?”刘说:“是戎子和送的。”彭听后发了火,厉声批评了刘。张友清(当时北方局宣传部长)对刘锡五说:“好!这一下戎子和再也不会送烟给我们抽了。”
我举这两个例子比较典型的说明了元帅的问题所在,他不想搞山头,
但客观上他就是红三军团的旗帜。跟着他的不是一个人。人不是圣贤,理想过后建国要分红的。老彭这人啊,人不错。但是跟着他没好处谁会干??林彪后来说他是冯玉祥,他确实不是。问题是毛已经失去对他的信任,彭的遭遇不是单纯的个性问题,而是他太过理想主义,那种共产主义清教徒的作派早就被人看不顺眼。
总结一下:彭是个自信(也许太过自信),有人情味的,有杰出才能的军事家。和毛的矛盾是实力膨胀后为人又太清高的结果。对彭最适合的结局也许是在朝鲜战场上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而逝去
彭德怀研究2-历史之纵贯线
纵贯线-起点
1928年12月彭德怀率领约红五军八百人与毛泽东在井冈山茨坪第一次见面。无法想象两人第一次见面的相互感觉如何。其后朱毛率领红四军下井冈山,彭却由于叛徒带路没有守住井岗山根据地。
1930年2月23日,由毛泽东亲自引入,从绿林好汉成长为红军将领的袁文才、王佐,于被湘赣边界特委以策划“军事阴谋”的罪名错杀。彭德怀在这个事件中,派红五军第四、五纵队执行了这一错误命令。有个细节要特别注意,边界特委伪造了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给袁文才的信,才将袁王及其部属骗来。我们可以感受毛泽东会如何看待,如何反应。毕竟,井冈山是毛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袁文才、王佐对这块红色区域的营建,有着不可抹杀的功劳。毛无论听彭如何解释,恐怕都不会接受。彭的部队毕竟是执行的哪把刀。在历史上两人相会的开始,彭德怀元帅给毛泽东主席留下的回忆肯定不会太好。毛泽东主席为了稳定井冈山,没有通知夫人杨开慧就直接娶了本地姑娘贺子珍,其后彭德怀元帅的攻打长沙和一.三军团朱毛彭二次攻打长沙也是何健杀死开慧的直接原因。阴差阳错之下,这一系列灾难很难保证主席会怎么判断元帅。我们说第一映像很重要。以后的历史证明,这个理论是对的。
1931年11月,毛泽东被项英批判,并免去了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职务,脱离军权。按毛的原话:‘连个鬼影子都不上门'。其间彭是当时党中央错误路线的军事执行者之一。1932年春,红军攻打赣州。毛泽东坚决反对打赣州,并作了最后的努力,提议苏区中央局:听取前线指挥员的意见,这个前线指挥员是谁哪?就是彭德怀元帅,他自己后来在其自述中却提到:赣州是可以打下来的。这次反对对失去权力的毛来说,无疑是等于落难时候的一次猛击。
纵贯线-合作和发展中的杂音
中国红军在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后,毛泽东调度红军四渡赤水,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提笔给中央军事委员会写信,信的要点是:要求把战场指挥权交给彭德怀。虽然彭不以为意,但对于林彪一向信任有加的毛来说,失去权力过的他非常敏感,毛泽东无疑是对这件事一直记挂在心,其后曾经反复四次提起。既然林彪是无辜的,那么谁的嫌疑最大,很显然,是彭德怀元帅。
长征期间,彭德怀的三军团打了很多硬仗,其后在党中央和张国焘分歧的斗争中,彭无疑是坚决支持毛和一三军团的北上战略的。在长征的尾声,1935年10月20日彭德怀在吴起镇西北部的五里沟口一带设下埋伏吃掉敌1个骑兵团,击溃敌2个骑兵团,迫使敌军停止了对长征红军的追击,保卫了毛和党中央的安全。于是毛有‘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一诗的产生。数次的支持和挽救,无疑对彭德怀元帅和毛泽东主席的关系起了良好的润滑作用。作为共患难的战友,两人显然都明白,团结和合作最重要。三军团在合并入一军团后,彭再也没有提过从新恢复三军团番号的意图,即使以后有多次机会和部属的建议。
抗日战争后期,1943年9月彭德怀在与毛泽东分开经年后,离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返回延安,以后即在延安参加整风学习,被批20多天。这次整风,彭无疑是吃了很多苦头的,有‘在延安你操了我20多天娘’一说,彭被解除一线带兵权利,协助毛泽东、朱德指导华北敌后抗战。如果说这件事情的信号是什么,无疑就是毛确立核心地位后的一次对军头们的立威和统一思想的行动,很多人明白了,很多人还不明白,这其中,显然包括彭总。刘少奇严厉批评彭德怀元帅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是工作,也是一个信号。百团大战的被非议,是另外一个信号。
纵贯线-辉煌年代
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和他的麾下无疑达到了人生最辉煌的年代。我们看看,毛56岁,周恩来51岁,邓小平45岁,彭德怀51岁。建国初期的将帅们显然意气飞扬和无比自信。不过,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的爆发无疑是对这种自信的一个考验。林彪元帅是没有这个信心的,毛泽东主席有,彭德怀元帅显然也有。两位湖南老乡这个时候无疑是惺惺相惜的。彭坚决拥护毛抗美援朝的决策,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不幸的是,甚至可以说是毛彭以后翻脸的致命事件发生了,毛岸英在志愿军总部被美军空袭阵亡。有时候,历史和命运就是这样打开灾难之盒的。某种意义上,主席托付自己和开慧的大儿子,也是唯一可以寄希望的儿子,给彭德怀元帅,无疑是一种最大的信任。岸英的阵亡,无疑是彭对毛最大的辜负之一。以至于后面的庐山会议上,毛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感叹。
纵贯线-最后的爆发
1958年2月彭德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又提出辞去国防部长职务。毛泽东说,现在备案,以后不准再提。1959年3月毛泽东在上海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彭德怀再次提出,不再担任下届政府的国防部长。毛泽东此时刚辞去国家主席职位,对彭很显然有成见,原话是:“让你当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还不够吗?“。也是在这个会议上,毛泽东谈及自己和彭德怀的关系对李井泉、柯庆施、黄克诚等人说过这样一番话:"我这个人是被很多人恨的,特别是彭德怀同志,他是恨死我的了,不恨死了,也有若干恨。”。1959年的庐山会议,彭的万言书,周小舟,李锐和周惠针对毛泽东主席的‘斯大林晚年’提法,对彭德怀元帅和毛泽东主席的战友情谊和相互信任是最后的一击。
纵贯线-结局
彭在庐山会议后被迫辞去国防部长兼国务院副总理职位。在1966年开始的文革中受尽折磨,批斗中由于拒绝承认自己犯错,被打断肋骨。后被圈禁。曾为中国第二元帅的彭于1974年病重,1974年11月29日14时52分,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身旁没有亲人,没有朋友。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毛的晚年是悲凉的。第一接班人刘少奇的被打倒惨死,总理周恩来的非抵抗拖延,林彪元帅的叛逃和死亡,对于文化大革命的不确定,都让毛有孤家寡人的感觉。亲人的疏离和亲情的淡漠是另外一个苍凉。他走后,他的接班人被废撼。他的理想被篡改。他的遗体不得安葬。
结语
如同中国历史上很多英明的君主和贤明的臣子一样,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元帅无疑在他们的合作道路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同样,历史的传说里这些传奇人物的结局并不都是幸福到永远。唐太宗李世民最后砸了魏征的墓碑,明太祖的开国将帅们几乎被诛杀干净。彭德怀元帅的被圈禁死亡无疑是另一个不完全相同(毕竟是现代社会和共产党集体领导)却类似的重复。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放弃自己说话和反对的权利,任凭领袖借助个人威望和权力用不光彩的手段打击和肉体消灭政敌,在和平时期处理国事是危险的。彭德怀元帅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毛泽东主席的悲剧,也是中国人民的悲剧(最后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的消失,失去刹车的运动,往往是悲剧的开始),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如果人民自己放弃了权利,不想去思考和从新选择的领导人,或是更改犯了大错的领导人,那么这样的悲剧还要重新演绎。人民的利益和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个人,无论他/她是领袖还是历史巨人,这也包括毛泽东主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在朝鲜战争爆发60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领导人和领袖。
【随想】什么是爱国
这个问题其实也简单,爱国的标准是什么?怎么样才是爱国?如果问题提出来了,标准也有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爱国是什么?国家,是种群族群的集合,是共享同一种文化和生活习惯人的集合。后者更重要,认同同样的文化和有类似的生活方式才是一个国家的基石。有人说,那么政府是不是国家?政治意义上是,国家是暴力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其他阶级的工具(,中学时背的玩意)。但要注意,国家不是政府简单能代表的,政权亡了,比如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国在大陆上灭亡,我们能说中国亡了吗?人民选择了毛泽东和他的政府。但中国还是中国,她的人民选择了一条艰苦但是英雄独立,建设富强国家的道路而已。
所以,爱国不等于爱政府!再比如说孙中山先生,从海外归来,推翻满清,他不爱国吗?他爱的是中国,而非满清独裁反动政府。
说道这里,我有必要澄清一下,不是煽动大伙反对政府,而是说,如果政府是人民的选择,或者这个政府现阶段代表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利益,那么,爱国是可以基本等同于爱政府的。我说基本上,是因为政府永远是怪物,需要大家的高度警惕,没有制衡,政府会发展成为无所不能,无所不在。
那么,爱国的标准是什么,就很清楚了。是否认同中华文化(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是否利于这个民族的利益?是否有利于这个族群的发展壮大?
海外华人,香蕉人不算,本身认同中华文字文化吗?如果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很显然第一条满足。
第二条,有利于民族利益吗?我说,国内人口基数很大,只要不做伤害中国利益的事情,出来本身就是爱国。您非要说为什么不在国内做贡献?第一,中国没有到生死存亡的时候,国家现在很独立和强大,为什么个人不可有自己的选择? 第二,出国本身就是宣传中国文化,你出来,就是代表中国的一部分。第三,出来本身也是为国家减少就业压力,不是吗?大多数海外华人在国外生活和工作,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这没有什么好惭愧的,总比在国内大吃大喝的官员强,我不太喜欢有些人攻击海外华人嘴巴爱国,至少大部分海外华人没有消耗中国的财富,不干让后代指脊梁背的事情。而且,就我所知道的,反藏独,反疆独和支持奥运,向外国人解释我国的实际情况(这本来是中宣部和外交部的工作),海外华人是作了了不起的贡献的。5.12大地震的救援,很多海外华人同样贡献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以上这些,我自己都志愿参与过,组织过,也同样和很多海外的朋友一起战斗过,我还记得有位快50岁的老兄驱车100公里来参加活动的样子)。
第三条,我一直认为,海外华人的壮大,本身就是对中华这个族群的延伸。只要心中有中华文化和记忆,那么中华就不会亡。
心安处,就是中华。我一直这样以为。如果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象孙中山,赵一曼,彭德怀,毛泽东一样的英雄人物会比比皆是,就会在和平生活的普通人群里出现。我对中国有信心,对中华文化有信心,对海外中国人同样有信心。
一个出过孔子,墨子,毕升,蔡伦,李白,杜甫,岳飞,霍去病和李牧的民族,应该是宽容和自信的民族,也必将是走向世界的民族。
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
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 |
鲁 白 ( 下面谈一下投稿的基本过程,特别是与Cell、Nature、Science、PNAS等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杂志有关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也许可以打破其神秘感。其实这些杂志的主编,编辑们都经常在介绍其政策,评审标准,过程,等等。他们也经常来中国访问。今天我来代替他们介绍一下。一个系列杂志叫Cell、Neuron、Immunity…..等等,原来都是从Cell分出来的。这个杂志的基本特点是它有一个非常强的编委Editorial Board。怎样的人可以当编委呢?他们往往是有名的科学家,而且也愿意并能够非常快地对投稿做出评估。这些科学家也经常被选来做评审reviewer。大家都知道每篇文章送到杂志社后,都要请该领域的2-3专家看,并匿名写出评审意见给作者。 你不知道是谁写的,但这些专家会给你提出批评,哪些地方不好,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做实验,怎么样做,这就叫杂志评审。 Cell、Neuron、Immunity等这些杂志的评审不少就是编委做的。因为现在杂志竞争的重要因素是发表要快,而做编委的专家能很快写出评审意见来。还有一个特点,Cell等杂志主编,编辑有非常大的权利,他们甚至可以象追星族那样去追科学家,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科学会议,当看到你有非常重要的最新成果,他们会去竞争,会问你,你的文章写出来了没有,我保证给你多少时间发表,等等。另一个系列是Nature衍生出来的,这些杂志的特点是没有一个编委,但有一个评审专家库, 也就是说谁来评审,不是乱选的。这些杂志主编,编辑也有相当大的权利。这些是什么人呢?他们一般是读完博士,然后到非常好的实验室做博士后,这些人也许自己没有做出什么特别重大的贡献,没有什么好的文章,但他们欣赏能力特别好,文笔非常好,写得又快。你可不要小看他们,虽然自己没有做出什么伟大的工作来,但他们的思想水平学术水平都相当不错,看得多,写得快,Nature、Science的编辑大同小异,都是这样一批年纪不大的人,很活跃,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和活动。 Science杂志的编辑权利相对小些,因为他们还有一个编委会editorial board,有相当大的权利。一般过程是,当你的文章送到Science杂志社后,编辑先做一个初审,看一下是不是基本够格,然后他还要把文章的摘要Abstract送到编委会的某一个人那里,认可以后,才可以拿出去评审。两道关卡,大部分文章一下子就这样被砍掉了。 PNAS杂志是美国科学院院刊,文章有好有坏,院士自己投稿就不需要经过评审,叫做contribute。 院士原来一年可以五篇,后来减到四篇、三篇,就是院士自己写的文章,只要你投就给你发表,不需要经过评审,相信你是院士,投科学论文应该有责任心的。第二种叫做Communicate,不是院士自己的文章,是你的文章,院士觉得你的文章不错,他来给你通讯,投到PNAS杂志,这文章要评审,但是评审专家由院士自己来选。所以这个也不怎么样。还有一种叫Track C,就象一般杂志,你只要投过去,然后编辑部来给你选一个院士, 由他来找评审专家,相对来说,这比较客观些,所以Track C的文章质量就相对好一些。 我不是说院士的文章都很差,但院士有特权,可以把在其他杂志发不出去的文章,投到PNAS上去,所以在PNAS上有很多不怎么样的文章。 投稿前先给主编写一个E-mail,投石问路,是一种不错的做法。有些不太出名的科学家,不光是中国,在美国也一样, 编辑不认识也没听说过你,有名的科学家评审人也不认识你。 先把文章的摘要,用E-mail先给主编送去。他们一般最晚不超过48小时会给你回E-mail,告诉你文章可以或不可以投,省得你浪费很多时间。当你有了一定的名声后,也许就不一定要做这件事情。投稿时,你还要写一个做简单介绍的信,也叫封面信Cover Letters。一般一篇文章会送给2-3名专家评审,评审后你的论文一般有三种命运,接受,拒绝,或要求修改。 一般投Nature、Science等杂志的文章,绝对不会一投就接受。最常见的是,你会接到一封信说,感谢你的投稿,但你的文章不是我们所感兴趣的,现在把文章退给你,感谢你对我们感兴趣。这种拒绝是大多数,不拒绝是少数,所以拿到拒绝信也不要太难过,不要灰心。还有一种软拒绝,感谢你的投稿,现在我们不能接受你的文章,假如说你的文章可以做A、B、C的话,我们可以再考虑。虽然是拒绝了,但还是留了一条尾巴,还可以送过来。这第三种情况是最好的,希望你修改,给你每个评审的意见,一般好几页,然后再做些什么样的实验,作修改,这是你运气最好的时候,赶快买瓶酒来庆贺一下。然后你花好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去做实验,做完后,再写一个为自己辩护的材料说,你要求我做这个东西我做了,你要求我做那个东西我也做了,你还要求我做的东西,我为什么做不到,为自己争辩。你把这些材料再送去,他认为还不行,然后再送回来,再修改,再送去。正像毛主席说过的,投-失败-再投-再失败-再投,直至接受。 对一流杂志来说,每一百篇文章投过来,65篇文章马上退回去,只由编辑来初审,不用送出去让专家评审,在30-35%的文章才拿去送审,其中又有三分之而被淘汰。最终接受率大概10-12%左右,Science、Nature杂志都是这样。 杂志的主编们每天在计算机前做什么事情?多半在写拒绝信。 很多杂志收到论文后几周之内就给你回信说不能接受你的文章。主编们是凭什么这样快就做决定的? 第一看文章是不是重要,是不是回答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第二看是不是有普遍意义。 有的文章也许对某一专业是重要,但不是大家感兴趣,一百人中只有20人感兴趣,不行。还有,假如你的工作思路,手段,方法非同一般,有与众不同的东西,会让编辑眼睛一亮,那也可以。比如中科院神经所的周专发表一篇文章,众所周知,神经突触传递需要Ca2+,但他的文章认为,神经突触传递不需要Ca2+,我不知道对不对,但至少是出人意料。是有新闻价值的文章。并不是说这类文章都会接受,但送审的机会是很大的。做编辑或主编是个非常不讨人好的事情,一般大家对他们都是咬牙切齿,为什么把我文章拒绝,主编一定是很坏的人。大家都在想最好是我的paper接受,我竞争对手的paper都给他拒绝,其实天下那有这么好的事情,所以编辑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为他们天天在写拒绝信,天天在把人家的希望便成绝望。 大家都在诅咒编辑死后要进地狱。说个笑话。罗马的教皇死后,都要升天堂。有个教皇死了,到天堂去了,看到住在他隔壁的有Nature的主编,他说主编怎么能住在这里,让我来看看,他发现主编的房子不错,装潢也比他的要好。他要打抱不平,就去找上帝,说我是教皇这样对我不公平,上帝告诉他,你不要打抱不平了,到我这边来的教皇少说也有65个,但我还没有见过科学杂志主编,他是第一个呢 (笑)。 主编做出初选后,还有个很重要的工作是选择评审人。那么,他是凭什么去选择呢?很多人在写封面信时,往往会自我推荐3-5位他认为比较友善的人来做评审人,编委有时会选其中的一个人,但绝对不会再选第二个人。而且你认为是你朋友的人,不一定会给你说好话,写好评语。很多资深科学家,审了很多的文章,也有些至少作者认为他是朋友,但他不一定会给作者说好话,他要对科学负责。你的文章实在太烂的话,我不会闭眼说瞎话,我一定会说,你这文章做的不好,我也会拒绝,也会提建议。这跟中国文化不一样,为了朋友往往是两肋插刀,可以不管是对还是错。所以朋友是朋友,在做科研上要有科学道德。最近我有一篇文章要发表,我一看就知道是我朋友写的评审,把我的文章说的一塌糊涂,他说你刚刚发表过一篇好文章,现在把剩下来的数据搞在一起,再来一篇,那儿有这么好的事情,不行。我知道是谁写的,大概能猜出来。我觉得他是我的朋友,他这也是对科学负责,我理解他。象这种文章不要在这么好的杂志再来混一篇。后来我把这篇杂志投到比较差一点的杂志上去。还有一个技巧,就是不让某人做评审。假如说你觉得那个人可能会对你的工作有偏见,会做不公正的评价的话,你写信给编辑时,就指出不要那个人做评审,这是可以的。但你不能写上10个人的名单,这些人都不能评审,这样不行,最多只能3—5个人。什么样的人不能做评审呢?他做的工作与你做的工作非常象,非常近,是你的竞争对手。 他往往会失去理智,不会很公平,所以这种人不能做你的评审。 刚才我说过比较宽容soft和比较严厉harsh的评审,有些人非常苛刻。任何文章拿来,一概先拒绝。有一位斯坦福的教授对我说,他审文章时,一般先拒绝,然后再去找证据来说服自己来改变主意。另外有些人,特别是一下有名的人,如诺贝尔奖得主,他们见多了,不会为一些细节去很抠门,写的评语往往较短,这些人属于宽容的评审。我猜杂志编辑手里一般有两个名单,一个soft reviewer人的名单,另一个harsh reviewer人的名单。一般取一个soft和一个harsh,所以你的文章老是看到一个说好一个说坏。 这大概是故意这样做的,所以说编辑的权利很大。 如果两个评审他都选soft你文章接受的可能性就很大。如果他不喜欢的文章,他就选两个harsh。一般主编会兼顾严厉和宽容的评审,而且会尊重评审的意见和建议。评审推荐接受,主编一般不会说不接受的。而评审非常不满的文章,主编也不会轻易地接受。 怎样写封面信? 一般该信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是主要发现是什么,一个是为什么说这发现是重要的,还有你建议谁来做评审,并告诉哪些人有同行竞争或不公正不公平的嫌疑而不能来做评审。对国内的学者来讲,建议请你认识的比较有名的同行科学家先看一看你的文章,并根据其意见进行修改。这样你就可以在信上说,已经某某科学家审阅,这样可能增加一些你的文章分量,不至于立即被拒绝。多年来,我常常会把文章写完后,请几位非常有名的专家,同事,提一些意见和建议,然后按照他们的建议,做些实验进行修改,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减少文章被拒的几率,实在也是提高了工作的质量。 写封面信有一些讲究,写的不好,文章马上就给你退回。 举例一,这是一篇我们实验室在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的文章,它是这样写的: We would like to submit the enclosed manuscript entitled "GDNF Acutely Modulates Neuronal Excitability and A-type Potassium Channels in Midbrain Dopaminergic Neurons", which we wish to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in Nature Neuroscience 。接下来说,为什么这个文章是重要的,GDNF has long been thought to be a potent neurotrophic factor for the survival of midbrain dopaminergic neurons, 这是人家过去已经发现的,神经营养因子一直是被认为对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存活起促进作用,接着说,which are degenerated in Parkinson’s disease. 任何科学发现,假如跟疾病有关的话那就是很重要的,GDNF一般是调控中脑神经细胞的存活,In this paper, we report an unexpected, acute effect of GDNF on A-type potassium channels, leading to a potentiation of neuronal excitability, in the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culture as well as in adult brain slices. Further, we show that GDNF regulates the K+ channels through a mechanism that involves activation of MAP kinase. Thus, this study has revealed, for the first time, an acute modulation of ion channels by GDNF. 这一段讲的是主要发现,接下来我讲为什么是重要的。Our findings challenge the classic view of GDNF as a long-term survival factor for midbrain dopaminergic neurons, 教课书上说GDNF survival factor现在我们来挑战这个传统观念,如有道理将改写教科书,很重要。我又说这个工作suggest that the normal function of GDNF is to regulate neuronal excitability, and consequently dopamine release. 这是另外一个重要的贡献。 巴金森氏症主要是因为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下降,我们可以通过调控神经兴奋性,来调控多巴胺的释放。 These results may also have impl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所以这项工作也有临床意义。接下来是建议:Due to a direct competition and conflict of interest, we request that Drs. XXX of #1 Univ., and YY of #2 Univ. not be considered as reviewers. 这些建议也要实事求是,真是觉得这些人是在做类似的工作,有竞争。 这篇文章发表后,有一位做离子通道的科学家来访问NIH时,问我说,为什么这篇文章能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发表? 他说,离子通道的调控文章现在已经很难发了。神经营养因子的快速作用,这也不是第一个。 GDNF对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调控,已经有很多文章了。 我想他要是读了我的封面信,也许会比较理解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篇文章怎么写,从什么角度,怎么来编排,有时也可以决定一篇文章在那里发表。 举例二,We would like to submit the enclosed manuscript entitled "Ca2+-binding protein frequenin mediates GDNF-induced potentiation of Ca2+ channels and transmitter release", which we wish to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in Neuron. We believe that two aspects of this manuscript will make it interesting to general readers of Neuron. First, we report that GDNF has a long-term regulatory effect on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at the neuromuscular synapses. This provides the first physiological evidence for a role of this new family of neurotrophic factors in functional synaptic transmission. Second, we show that the GDNF effect is mediated by enhanc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Ca2+-binding protein frequenin. Further, GDNF and frequenin facilitate synaptic transmission by enhancing Ca2+ channel activity, leading to an enhancement of Ca2+ influx. 具体科学内容不懂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有没有写清楚意义。Thus, this study has ident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a molecular target that mediates the long-term, synaptic action of a neurotrophic factor. Our findings may also have general implications in the cell biology of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你需要指出这是第一。这是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而且是第一次报道的新发现,这样才会被重视。 举例三,是1996年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当时我觉得分量还不够,所以封面信上就写得多一点。 Enclosed are copies of a manuscript entitled "BDNF and NT-4/5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ng-Term Potentiation in the Hippocampus", which we wish to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in Nature. As you know,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interest and excitement recently in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neurotrophins in synapse development and plasticity.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Our manuscript provide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hysiological evidence that neurotrophins regulate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The main point of the paper is that the neurotrophins BDNF and NT-4 induce an earlier appearance of LTP in developing hippocampus. In contrast to recent Science article by XX group, 人家刚刚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We did not see that BDNF enhance basal synaptic transmission in adult hippocampus. Nature和Science相互都要竞争的,如果说是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是错的,一定会引起兴趣。However, we found that in adult hippocampus, inhibition of BDNF/TrkB activity attenuated LTP, and weak tetanus that normally cannot induce LTP produced enduring LTP. 这是我们的发现。These findings may have implications in the basic mechanism for regulation of synapse development and long-term modulation of synaptic efficacy. 这是我们这项工作的意义。 Because of the rather competitive nature of the field and the important implication of our findings, we have not yet presented this work in any public forum.我们在公共场合没有讲过这个问题。 However, confidential discussion with several prominent neuroscientists such as 111 and 222 have generated tremendous excitement.私下我们已经给一些有名的专家看了我们的工作,他们都感到很有意思,增加了分量。Thus, we feel that this work is of general interest and is suitable for publication in Nature。 怎样写标题? 我举几个写得比较好的和几个我认为不是最好的。 写标题一般是要写重要的,我反复强调你做的工作一定要是重要的发现, 非同一般也要反映在标题里。做生命科学的,有两类东西会引起重视的。一类是解决功能问题,假如说你能够发现一种分子的功能,这是比较能引起重视的。另一类机理, 是把机制搞清楚了,往往会被引起重视。这标题一定要写得简单、生动,不要拐弯摸角,不要模棱两可。这里举两个例子,我认为是写得比较好。最近翻阅了Science、Nature.杂志,包括这些不好的标题都是在Science、Nature上的,也不是太坏,相比好的标题要差些。这些是比较好的: · SynCAM, a synaptic adhesion molecule that drives synapse assembly,大家都知道突触形成是一个过程,现在克隆一个分子,这一个分子可以组装突触,一下子就吸引你的注意。 · Inhibition of Retroviral RNA production by ZAP, a CCCH-type Zinc finger protein。Zinc finger protein很多都是转录因子,他说Zinc finger protein可以抑制逆转录病毒,逆转录病毒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我现在有一个Zinc finger protein可以抑制它,所以这是很吸引人的。 · Protein phosphatase 1 is a molecular constraint for learning and memory, Protein phosphatase 1 是磷酸脂酶,一个酶可以控制学习记忆,很吸引人。 · E3 ubiquitin ligase that recognizes sugar chain,酶的底物往往是蛋白,而他认为是sugar chain,就非常有意思。 · Single cell gene profile 一个细胞里面我可以把所有的基因的profile都拿出来,这个题目一看就非常吸引人。 · Molecular evolution of FOXP2, a gene involved in speech and language。 这篇除了标题好之外,文章也绝对精彩。 它说FOXP2基因可以参与人的讲演,语言,能找到这样一个基因可以控制语言,本身就了不起。而这篇文章,一共只有一个手工画出来的图和一个表格。 FOXP2是在喉咙肌肉里面表达的基因。 该文并没有做实验,而是在已发表文章中分析出来的。譬如说,一个人讲话结结巴巴,讲不出来,是一种疾病。这个遗传基因坏了,提示可能这基因与不会说话有关系。作者去查了基因库数据,猴子、猩猩跟人比较接近的动物,它们不能讲话,比较一下其DNA顺序,跟不会讲话的人的差别怎么样的,结果发现猴子、猩猩的基因与不会讲话的人的基因差不多,说明不会讲话的人的基因坏了,为什么猴子、猩猩不能讲话,就是因为它们的基因没有进化到与人一样。写这篇文章的人绝对是很聪敏。他把人家的文章拿来,做一下不会说话的人的基因,然后与不会说话的猴子、猩猩的基因比较一下,就能出文章。 下面是一些我认为不太好的标题: · Structure, mechanism, an regulation of the Neurospora plasma membrane H+, 这是个什么都说,什么都没说清楚的Title,这个文章的标题不够特意,看了题目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只有去看文章才能知道说了些什么。 · Modulation of postendocytic sorting of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什么Modulation,是up Modulation,还是down Modulation,没用说清楚。 · Distinct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initiating TRAF6 signaling,拿Distinct这些大字来吓唬人的。 · 还有我不喜欢的标题用这些词开始:Identification of …; Role of …; Involvement of…,不是很清楚,很直接,像这样的标题,不能一下子吸引人注意。 怎样写摘要? 写摘要是最重要的,你的文章是死是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摘要写的好不好。假如写这篇文章化了20个小时话,那么在摘要上化3-5小时也是不冤枉的。Abstract包括几个成分: · Rationale,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逻辑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如“…remain unknown”,为什么去做 “To determine…” · Summary statement,即简短指明主要发现。如“Here we show…”,“Here we report…”,“Here we describe…” · Body, 很多没有经验的人往往会写很多细节,把我的方法是什么,结果正的方面是什么,反的方面是什么,做很多的详细烦琐的描述, 我觉得没有必要。尽量少用特殊名词,不要用缩写。 · Significance,即意义。摘要一定要说明这项工作为什么重要,有什么理论或实际意义, 等等。 但是不要吹,不能说大话,或。假如是很重要的,轻轻地说一下,不要吹的太厉害,这样反而会被引起重视的。例如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DNA双螺旋,这么伟大的发现J. D. Watson and F. H. C. Crick是这样写的:It has not escaped our attention that the specific pairing we have postulated immediately suggests a possible copying mechanism for the genetic material. 他们没有吹的很厉害,没用说我们这个发现有多重要,多伟大。而只是说我们已经注意到它有这个意义,轻轻的说一下,这写得非常精彩。 有一本书,叫做“DNA双螺旋“是Watson写的,在书的有一段写到他是如何写这句话的,你们有兴趣可以读一读。 下面这个摘要,我认为写得精彩:Formation of the normal mammalian cerebral cortex requires the migration of GABAergic inhibitory interneurons from an extracortical origin, the lateral ganglionic eminence (LGE). Mechanisms guiding the migratory direction of these neurons, or other neurons in the neocortex,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大脑的形成需要某一种neurons神经元迁移,但迁移的机制不太清楚,这是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讲的是科学发现,懂不懂没有关系。 We have used an explant assay to study GABAergic neuronal migration and found that the ventricular zone (VZ) of the LGE is repulsive to GABAergic neurons. Furthermore, the secreted protein Slit is a chemorepellent guiding the migratory direction of GABAergic neurons, and blockade of endogenous Slit signaling inhibits the repulsive activity in the VZ. These results have revealed a cellular source of guidance for GABAergic neurons, demonstrated a molecular cue important for cortical development, and suggested a guidance mechanism for the migration of extracortical neurons into the neocortex. 最后一句话,用了三个(revealed、demonstrated、suggested)并列的句子把重要性说明清楚,我觉得写得相当不错。 怎样写正文? 正文包括Introduction, Results, Discussion. 怎么写,每个人的体会不一样。我是这样写的得: 先不写Body,而是拿一张纸来,把实验结果的图画出来,不一定要画得很好,但要画出来。第一个图,即Fig. 1, 应该是怎么样的图,Fig. 2它应该是怎样,先做图的框架,顺序Figure layout。然后再写图的注解Figure legend,即Fig. 1是怎样做出来,大概是什么意思,Fig. 2是怎样做出来,大概是什么意思。然后,先写Results,再写Introduction,最后写Discussion。 写Result比较容易。只要根据图的注解,一个图一个图往下写就可以。 每一段要有一个开场白,介绍做下面实验的动机,目的。 “To determine…” “To investigate…” 等等。最重要的是逻辑性要强,语言要简练,说清楚为什么要做该实验,怎么做的,有什么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结果是什么,发现是什么。尽量少做解释,推论, 不要做猜想。每一段的最后可以有一个简短总结。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refore, …” “Taken together…”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是前呼后应。前后段之间要有联络, 过度不能太生硬。 Introduction怎么写?主要引导读者按照你的思路去理解文章。所以Introduction大概要写明下面这几点。(1)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subjects? Only relevant information should be provided; don’t write a review. (2)What we don’t know. (3)Rationale:Why you want to do it? Don’t repeat abstract. (4) Approaches:How you are going to do it. (5)Significance Make an appeal to general readers. 有一点很重要,不能把Introduction写成综述review,不要把人家已经知道的东西全部写进去。前面我已经讲过,我看人家文章,先不看Introduction,因为是怕被人牵着鼻子走。而我自己在写Introduction,也是牵着你的鼻子走 (笑)。 开个玩笑。 一般Introduction应该是只写与工作相关的,引导人家去理解你的文章。不是牵着人家的鼻子走,而是希望人家按照一定的思路去理解文章。 最后是Discussion,这是最难写的部分,又最不重要,很多评审都不看Discussion,所以我把它放在最后写。一般来说,要写几个方面。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讨论这个工作的意义,对理论方面的贡献,在实际应用上的意义,有那些发现,为什么是重要的。有什么创意,什么新方法,新思路。第二,要解释一下,你的实验结果为什么是可靠的,人家过去的工作有那些跟你是一致的,有那些文献支持你的结论,等等。 这里要注意,一定要说清楚你的工作新在那里。 如果人家都已经做了那么多了,那你还有什么创新呢?第三,要指出你的工作的不足之处,还有为什么与别人的结果不一样,为什么你有不同的解释,等等。 并引用文献来解释。有些实验在现有的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你不能做,为什么,你要解释。一般来说,我不主张不做实验,只做辩解。你因尽最大努力做,实在不能做,才作解释。 整个正文怎么写,我都有实例。以后有机会详细介绍。有一个事情须要强调的,是反复修改,再多也不过分。 写完后请别人,各种各样的人提意见。 有时甚至是让领域以外的人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有个美国学生,工作做完后,我让他去写文章,他写完了,自己觉得很得意拿来给我看,我说这不行,他说哪里不行。我还是先讲个故事,美国的国务卿基辛格,他让他的助手去写一份关于中东现在战略形势的报告,基辛格对他的助手说,这份材料很重要,下个星期一一定搞好,给我。这个助手在这周末没有休息,查阅了很多文献,写完后,交给基辛格,他想表功,这周末没有好好的休息,查阅了很多文献,才写完。基辛格拿在手一看说, 不够好That is not great enough。这位助手想,基辛格真是天才,这样看一眼,就知道写的不够好。然后基辛格说,再给你二天时间。他回去又去写,修改。星期三又拿去给基辛格,基辛格看了一下,又说,That is not great enough, 你把材料拿回去。这位助手说,我已经化很大的努力写了。基辛格说,我再给你一天的时间。这位助手只好拿回去连夜写、修改,然后请教别人,修改完后,星期四又去见基辛格,不等基辛格开口就先说,基 我没有用同样的方法对付我的学生。我的学生把写好的文章拿来给我看,我说,不行,他说,那怎么写,我说,1,2,3,4,拿回去修改。然后他拿回去写、修改,拿来给我,我说还是不行,按照A、B、C去修改,然后他拿回去写、修改,再拿来给我,我让他把文章放在我这里,我都没看,自己重新写,写完后,给这位学生。他说,你写得真好,但好像你还没有看过我写的文章,当时我也没有承认没有看过他的文章。后来我告诉他,写Result一定要前呼后应,交代清楚。另外一位美国学生也告诉我,你是中国人,文章为什么写的比我们本国人还要好。第三个人再来问我时,我说,我跟你坦白,其实不论哪个国家人都一样,你的中国文章写得好,英文文章也会写得好,因为很多基本的做法是一样的。我考大学是时候,不怕人见笑,考数学、物理、化学、政治、语文五门科,我是靠了语文政治考上的。我报考华东师大,当时录取的分数线是360分,我考了371分,在整个系里倒数第二名。我认识一位政治辅导老师,看了我的成绩,说我真是巧,数学考不及格,物理、化学刚刚及格,政治85分,语文95分,说我是靠政治吃饭的 (笑)。政治就是写文章。不是说大家都不要学好数理化,数理化还是要学好。但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并不是说英文怎么样,而是基本语言要交代清楚,一定要有逻辑性,要前呼后应,要有连贯,有交待。 最后讲一下怎样对待评审。假如说一篇文章被拒绝了,或被批评的一塌糊涂,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就是如何正确对待。我到全世界包括在欧洲,特别是到日本讲学,他们说美国人是对我们是有偏见的,照顾美国人,而我们投的文章都打回来了,美国人是不讲道理的。 我说你讲的不对,我们大家,包括美国科学家,发文章都要经过一番艰难曲折,我反复强调,第一要工作做的好,第二要搞懂各个杂志的评审录取过程,第三是有一个基本的写作技巧,最后,是要学会如何正确对待批评,对待评审。收到严厉的评审时,首先是要冷静下来 be calm,人家把你的文章说的一塌糊涂,这是对事,不对人,他对你没有仇恨,他只是说你的文章不好,不是说你这个人不好。所以不要发火,不要生气,看看评审说得有没有道理,有时候他说的没有道理,或是错的,那就要通过编辑进行解释,说明。 在任何时候,要与编辑保持的良好关系,即使评审说的很没道理,也不要与编辑吵。因为你只能跟编辑打交道,而不能与评审直接说,评审是匿名的,你不知道是谁。即使编辑与评审是同样的观点,你也只能与讲道理,最好用事实,用实验来说明你是对的,或有一定道理,争取编辑的理解,最后站在你一边。这样还有可能通过编辑去说服评审。还有,不要与评审争辩,特别是不要感情用事,不要用过激的言辞。千万不要攻击评审,说他不懂。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写的反应,辩解都是要送回评审那儿去的。你说 I agree, I appreciate, 等等。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特别是好的杂志,就是评审叫你做什么,你要尽最大努力去做,这样即使你不能做出来,评审也会有同情感。你辛辛苦苦地做了半年,我再要提很抠门的要求的话就有点不讲道理了,让你通过算了。请不要想出一大堆理由,或者引用一大堆文献来为你不做实验而辩解。你要知道,在很多情况下,评审让你补实验,你做了,这文章的质量也确实大大提高了。最后一点也是比较难一些,就是假如你发现评审有什么地方搞错了,譬如疏忽了一个明明写的非常清楚的发现,或者一个基本观点没搞懂,或者不理解一项新技术,或者逻辑上的明显错误,你应该抓住机会,进行反驳。对编辑私下说,你看评审连这点都没搞懂,也许他不够格,也许他的其他观点也有问题。 这时编辑会比较相信你,再给你一次机会。 因为明显是评审的错误,既然在这问题他有错,那在其他问题上也会有错。 作为结束语,我想推荐一本书。 有的书是经常要查和翻的,象“The elements of style”,很多字是怎么用的,它都有,我是放在桌子上经常用的,比如说compare with和compare to, 到底怎么用,这已经不是语法问题,而是什么情况下用,它会告诉你怎么用,这种类似的情况太多了,这个不是仅对我们中国人,美国人也经常把这本书放在桌子上。还有其它一些基本书。好今天就这样,还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提。 (全文完) |
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
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 |
鲁 白 (2002年9月25日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讲课录音记录) 我是上医的校友,80年代中期在上医,然后出国多年,很惭愧到上医的机会很少,跟大家没有太多的交流。 今天我讲的题目不太容易讲,第一是本人工作做得也不是非常好,第二是大家对我的期望也过分高了一点,好像来参加我的讲演,就可以在很好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如果有这种期望,我很抱歉,做不到。在讲课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座的有多少人已经在英文杂志上发表过文章(课堂上回答发表过的人很少)? 看来相当少,这也难怪,很多学生刚刚进入课题,也许是来凑凑热闹,看看鲁白是个什么样的怪物,没有关系,反正我是来献丑了 (笑) 。 要写好的文章,最重要问题的不是英文,也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要有好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得好这是最重要的。有一个错误的印象,认为只要我写得好,就可以发表在好的杂志上,这是不对的。要发表好的文章,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最主要的因素是一定要有一流的工作。所以今天我借这机会,主要讲的不是怎样写,而要怎样才能够做好的研究工作。首先,什么样的研究工作是一个好的工作,大家要有一个共识。抱歉,今天我讲的许多内容都是引用英文的,因为网上都有,所以不用抄,不保密,可以下载。怎样的工作是一个好的工作其实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工作。我认为,好的研究工作大概可以分为6~7 类: 第一,Major advance in a classic field, 假如说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学科如组织胚胎学(读医学院的人,都要学),它已经不能再有很大进展时, 突然你有一个重大的突破,这样的工作,应该是相当不错的。比如说胆固醇,大家知道胆固醇一般被认为是坏东西,一个人的胆固醇要控制不能太高,因为它要造成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但如果你突然发现胆固醇的另一个生理功效,那就很了不起。这个例子不是乱举的,在1999 至 2001年中,连续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三篇文章,认为胆固醇可以促进脑神经细胞突触的形成,这就给胆固醇在生理功能的认识带来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你去看他们的工作,实在太简单了,一般的实验室都可以做,为什么大家都想不到? 一个经典的古老的学科,到了不能再有什么发展的程度时,只有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 才能有突破。 突然间胆固醇变成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今天有人认为胆固醇对神经细胞生长突触的形成有作用,明天又有人认为胆固醇怎么样,一下子一个古老经典的学科,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二,New techniques and methods that can be widely used, 我们在做研究工作中经常会发现新的方法和技术。一个技术和方法要被非常广泛地使用,那就是一个很好的工作,甚至可以得诺贝尔奖。PCR 技术是获诺贝尔奖的,PCR 技术发明的当年,一下子就有几十篇文章,后来到处都用PCR,现在已经被非常广泛应用。不过这位发明 PCR 的人,Kary Mullis, 我觉得不怎么样。 他从此就不干科学不干活,整天到海滩去冲浪玩。后来有人祝贺他得了诺贝尔奖,他说此奖早就该给他的了,那是题外话。事实上,应用这么广泛的技术,你几乎可以坐着等诺贝尔奖。还有Patch Clamp,膜片钳技术,有了这个技术,在电生理方面完全改了个样,不仅是神经细胞,还用到心肌细胞等各种各样的细胞,都可以用Patch Clamp技术,来记录电信号变化。发明该技术的人也得了诺贝尔奖。我预测有可能得诺贝尔奖的是人类基因研究中的自动测序技术,应用非常广泛,而且许多工作可以提前好多年完成。这样的技术、方法,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有时候被非常广泛引用的技术性文章,还不一定是发表在Science、Nature杂志上,我们也不能用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的标准来衡量。比如Patch Clamp技术的文章就是发表在一个你可能都没有听说过的杂志上。 第三,Discoveries with obvious practical implications,过去在NIH有一中国人发表了一篇文章,发现了AIDS virus 的受体。那不得了,艾滋病毒可以进入人类免疫系统的细胞里,找到了受体,显而易见就可以想办法阻止它进入人类的免疫系统细胞, 根本不用去想,应用的前景显而易见。又比如大家知道的老年痴呆症,找到老年痴呆症的基因,这样就有可以及早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症,否则无从入手。这样的工作,如果你去看一本Science或Nature杂志的目录,不需要看内容显而易见就知道这工作是重要的。 第四,Conceptual breakthrough, 完全一个新的概念,过去人家不是这样认为的一个概念上的突破。这里我不太谦虚举一个例子,当时我们做神经营养因子引起很大的重视,神经营养因子一直是被认为起着促进神经细胞营养作用的如发育、分化。但从来没有想到神经营养因子可以拿来调控突触传递。突触传递是学习记忆基本的细胞基础,我们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可以调控脑内突触的可塑性,最终它也许可以调控学习记忆。这是我们96年发现的,当时被认为这是一个完全的新概念,当然现在已经被证实,逐渐开始想要应用到临床上,而且在这领域进展很快。这样一个概念方面突破,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工作。 第五,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views, break dogma,dogma是教课书已经建立一个理论体系,你要能够打破它,证明是错的,就很了不起。 这与上面讲的是对应的,一个是能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另外是打破一个旧的观念,就是说我要提出反对意见,原来的概念有问题,对它提出挑战,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工作。举一个例子,我在90年代做博士后时,受了蒲慕明先生(现任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外籍所长)很大的影响,他是我的老师, 我在做博士后时受了他很大的影响,今天讲内容很多都是来自于蒲先生的影响。我就是从他身上学了非常多的怎样做好的科学工作,他是非常杰出的科学家。举个例子,我去美国没多久,实验室来了一位俄国的博士后,他是学物理的。当时实验室的仪器大家都占满了在用,他没有仪器做实验。所以蒲先生就拿了一本教科书让他看看,说我们现在没有时间同你讨论课题。 他说我是来做实验的,来做重大发现的,你怎么让我看教科书,还是给我一个题目做实验吧。蒲先生说,你有什么题目,他说我问你呢,你是导师,你要告诉我做什么题目。蒲先生说你没有题目,那你来干什么?那就这样吧,你看看教科书,看看哪里有错,自己想个题目。 然后蒲先生拿了一本《细胞生物学》给他,让他找错,三个星期后再谈。结果他天天在看,三个星期后蒲先生与他谈,问他看出什么来了没有,那位博士后说,我看是全对的。蒲先生说,教科书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不要去相信权威,其实教科书上每一个概念,都是基于一到二个基本实验或一二篇文章。你要想不出来的话,那我来给你想。大家都知道神经细胞的轴突,会生长出来,一个中学生就可以想象的问题,你要神经细胞越长越长,一定要有新的东西加进去,大家知道细胞有细胞膜,神经细胞要长,肯定要有细胞膜加进去,那细胞膜从那儿来的,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教科书上讲,在长的时候,细胞里面有囊泡,这囊泡上面有膜,当囊泡到达轴突最前端的地方,它一融合fuse,膜就加上去了。也就是说膜是在轴突最前面的地方加上去的,这是教科书上的定论。蒲先生说,这个定论在教科书上就凭了一篇文章,做了一个实验,说是看到膜是在轴突最前面,囊泡一fuse就加上去了。我们可以试一下这种观点是不是对的,然后浦先生就给了这位博士后一台给中学生看的,很差的小显微镜。这位博士后就把显微镜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拿了一碟培养的神经细胞器皿看。看了大概一两个月,看完以后他就开始写paper, 我说你有这么容易吗?然后再过了三个月左右,拿了台好一点的显微镜,加了荧光打一打,做了一些非常简单的实验,真的就准备投稿了。我说你准备投那里,他说Science,我说就这玩意儿也可以投Science吗?他说是蒲先生让我投的。再过几个月,他说我的paper接受了。这下我傻眼了,在这样的显微镜下看看写出来的文章居然会被Science接受? 请你给我讲讲,为什么这种工作可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他说这个实验非常简单,这是一个神经细胞,这里是细胞核,里面有囊泡,过去教科书上说囊泡在轴突最前端融合,轴突就变长了,越长越长。他说在细胞培养皿里面有灰尘样脏东西,有时候灰尘粘在轴突上,你可以找到一个轴突上这里粘一个,那里粘一个,要是膜的囊泡不是在最前端融合,而是在两个灰尘点之间融合,那么两个灰尘点间的距离也可以增长,他每过五分钟去量一量两个灰尘间的距离,发现两点之间的距离慢慢地增大了。后来我想了想他为什么会发表在Science杂志,主要是打破了传统观念,不是说教科书上的不对,而是也有例外。 第六,opening up new area,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也是从一个小事情做起,举一个例子细胞凋亡现象的发现,细胞凋亡这是个很大的领域,发现这现象的几位科学家在今后哪一年给他们诺贝尔奖是肯定的。这样的一个领域,他们在发表第一、二篇文章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原来认为细胞死亡是由于受伤等引起的被动过程,新的概念认为细胞的死亡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为生物个体需要某些细胞去死亡,某些细胞故意要去死亡,这就是一个主动过程。这概念一提出,许多工作就在此基础上开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在讲完什么样的工作是好的工作后,再讲讲什么样的工作是不好的工作。我平时做很多杂志的评审工作,很多文章拿来给我评审,看的文章很多,总结出来几点,什么样的工作是不好的工作。 第一,Horizontal growth,叫做横向长,这类文章在国内很多。如果一个人,要横着长怎么也不会好看 (笑)。举例,你在大鼠上得到一个发现,那我在小鼠上也做一下,也有同样的发现,这就没有创新意义。这个例子有点过分,当然如果你是在老鼠身上做,而在人身上从来没有做过,我来做一下,那应该也是有意义的。 第二,Filling gaps,有人发现了A,猜想A会到B,有人发现了C,你就在中间证实一下A是通过B到C的。这样的发现,也不是说不可以发表文章,但这种文章不会在很出色的杂志上发表,因为杂志的编委一看这种文章就认为是一种Filling gaps。举例,已知EGF可以激活JNK,JNK可以造成C-Jun的表达,假如你发表一篇文章去说EGF可以促进C-Jun的表达,那人家已经知道JNK可以促进C-Jun的表达,EGF可以激活JNK,当然如果人家没有做出来,这也是一种发现,但这种发现不是那么exciting,这类文章属于填补空缺的文章。 第三,Working out details,有人把大的框架已经搞出来了,你把细节再搞清楚的文章,一般不会是特别好的文章。我今天讲的不是坏文章,那我提也不提,只是讲这类文章还可以在二流或三流杂志上发表,这是与前面讲的好的工作有个反差。举例,发现一个NO(一氧化氮)是个很重要的信号分子,发现者也得了诺贝尔奖。NO能产生cGMP,然后你做了一篇文章,说是用多少时间,怎样的浓度,使NO产生cGMP,这类工作总是要有人去做,但这不会是一个最重要的贡献。 第四,Support existing idea, “me too”,这类文章很多,有些人文献看得很多,而且手脚特别快,等你的文章在Science、Nature上一发表,他马上跟上一篇“me too”,你会,他也会。举例,EGF受体吞噬时,需要dynamin, 已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有人马上发表PDGF受体也是需要dynamin,其实EGF-R与PDGF-R虽然受体完全不一样,但都是个酪氨酸酶的受体,这两个受体,你猜猜就可以知道。这种工作可以发表,但不会发表在最好的杂志,除非它在PDGF研究领域中有特殊意义。 第五,Follow up,有人在前面已经发表了,我在后面跟上。举例,CREB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录因子,它可以结合到DNA的一个成分上,这个成分叫CRE,这是一个很重大的发现,CREB可以结合到CRE,过二天他也发表一篇文章,一共需要几个base,第一从哪里开始,最后到哪里结束,这里面到底要几个碱基,A要多少个,要换掉的话binding就会不好。这种工作不是完全不重要,但属于Follow up。 第六,Incomplete study, preliminary,这类文章最令人讨厌,国内这样的文章很多,欧洲也多,还有日本。做了二个图或四个图,有这么一点点的现象,故事还没有讲完,马上就送去发表。这类文章在二三流杂志也不会拒绝,总归是一个发现。这种把故事讲了一半,你把现象搞掉了,使得人家也不能去做一个完整的工作。我觉得这种文章是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就象写小说一样,你写了第一节,让别人去写第二、第三节,人家不会愿意去做。我是很讨厌这类文章的,碰到这种文章,我做审稿时会让他继续去做,但不会拒绝,否则他会去投别的杂志。我会开个清单1,2,3,4,….,对他说,等你把这些工作全部做完,也会出一篇不错的文章。我经常用这种方式来对待这类文章。在日本,在中国,很多人在压力之下,都要在SCI几点几分杂志上发表文章,才可以拿博士学位。 在座的各位都是研究生,通过这堂课,要逐渐地学会培养自己对科学的欣赏能力。现在谈一谈怎样阅读科学文章。有谁能告诉我,你们是怎样读文章的(课堂上,有的说,先读题目和摘要;有的说,先看材料和方法,再看结果;有的说,先看结果),我在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一周上二堂分子生物学,二堂生化课。老师在每次讲课时都给我们开一个十几篇文章目录,这些文章并不是短文章,都是很长的文章,每堂课前,我们先把文章拷贝好,然后用荧光笔把重要的内容画好。给我们上课的教授,教我们一个方法,是哈佛大学Walter Gilbert发明的,Gilbert应发明DNA序列测试法,得过诺贝尔奖。他在给本科生讲课时说,你们是怎样读Paper的,会读Paper是你一辈子受用的事情,这Paper不能够先看序言、方法,然后结果,即化时间又给它牵着鼻子走,这是很可怕的。写文章的人就是要牵着你的鼻子看他的文章,让你去相信他写的东西,但你先不要去相信他,拿到文章后,先看题目、摘要,然后就去看图1,因为结果都在图里,不要借助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先给图1下一个你自己的结论,然后再看图2,也下个结论,等到你把几个图都看完以后,再下个结论,然后去看文章,结果会发现你的结论经常与作者的结论不一样,二个不一样的结论,那总有一个是错的,这时再去看文章,是你的错,还是他的错,也许你没有看清楚那是你的错,也许是他的解释错,这样的话,你的收获是很大的,而且速度也很快,不会被他牵着鼻子走。我评审文章一般不看讨论,因为有误导现象,专门领着你去上他的圈套,所以看Paper,首先了解他要探讨怎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大框架,以及问题的重要性,假如是个吹毛求痴的小问题,who cares。然后用的实验方法是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如一个分子在细胞里面是怎么动的,用光学显微镜是没法看的,这肯定是胡说八道。一篇文章一定要有它的闪光的思想,如在一篇文章中有出人意料的新观点,而且新的观点是否有实验结果来支持,如果实验结果没有支持新的观点,那样的文章要被拒绝。但是很多这样的文章也照样发表,所以你自己不一定要相信作者的观点,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 下面我想说,希望你们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每周阅读CNS,你们知道CNS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中枢神经系统(课堂上引起哄笑)。CNS是Cell、Nature、Science, CNS 每周出一期,要养成一个习惯浏览一下文章的目录。我经常会问自己,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发表在CNS杂志上,如果能坚持一个学期下来,你必定会有很大的收益。我这个习惯是在读研究生时养成的,每周我与几位同学一起网上浏览,这周Nature、Science上发表了哪些文章,当然很多东西你不懂,偶尔有一个东西你懂,你就会问为什么它可以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久而久之,你就养成两个习惯,一个是批判精神,很多已经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的文章,都有漏洞,所以要学会批判。过去我念书的时候,老师讲要是能找出论文的错误,你就及格了。有一次生化考试,内容是对发表在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找错误,Scientific American的文章往往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工作,一位非常有名的科学家写在这个杂志上的文章,我们的考试是对发表在这个杂志上的一篇综述找错,这篇文章写错了,叫大家找。结果大家傻了,这有名的大杂志怎么会有错,所以就是要有批判精神。另一种你要养成欣赏别人做得好的工作,如到音乐厅去听音乐或到展览馆去欣赏艺术品一样。其实做科学家是很有趣的,政府给你出钱,让你玩,你如同每天在听音乐,每天在看电影一样,那有什么不开心的。 怎样的科学工作是好的科学工作,如果今天我前面所讲的内容你没有听进去的话,那现在讲的内容是最重要的,这是贯穿于你每天的工作之中,你对人家要有这个要求,对自己更要有这样的要求。没有好的工作,再有写作的技巧,也是没用的。怎样的工作算是好的工作?有三个基本要求,缺一不可。其一,必须被公众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你一说出来大家都点头这是重要的问题。其二,要有创新的概念,DNA的合成过程大家都知道是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在你的工作中体现出来。在蒲先生的实验室里你写实验设计,蒲先生经常会问你两个问题,第一,你想到的问题,你的竞争对手有没有想到,如果他已经想到,那么就扔垃圾筒。第二,他没有想到,是你想到的问题,但能发表在Nature、Science杂志上吗?虽然科学工作不是以发表Nature、Science为目的,但是你的工作达不到这样高的水平,那也要考虑是否要去垃圾筒。所以我们有好多这样情况,文章投Science被拒绝,投Nature被拒绝,投Nature Neuroscience被拒绝,最后投Journal of Neuroscience也被拒绝了,碰到这样的情况蒲先生会说,你有二个选择,第一垃圾筒,第二你自己拿去,我的名字不要放上去。其三,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且别人想不到的,但能否过得了关,要看结果是不是可靠,结果是否被人信得过。这个问题怎么做呢?过去我在国内学习的时候,有一个我们十分崇拜的人,就是张香桐先生,你去看他的文章,他要阐明一个观点,会从三至五个不同的方面来证明。他有一篇文章,发现下丘脑有一些神经元是痛敏感神经元,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工作做得很地道,针刺时放电会不会增加,不痛时放电会不会下降,针刺时,烧烧屁股会不会痛,从方方面面来加以证明。你说他的工作非常innovation或very, very important吧, 也不见得,但结果是非常可信的。我见过有的文章做了一种结果就投出去了,人家不会相信的,特别是重要的文章。我在斯坦福大学有位熟人,我知道我的很多文章在他手里败下阵来。我问他,你是怎样审文章的,他告诉我,他评审有一个基本原则,文章一到手第一反应是拒绝,然后再到文章中去找,找到足够的证据来改变我的拒绝,我才考虑去接受,所以你的实验结果一定要用多种方法、从多种角度,反反复复来证明。这是对得起别人,也对得起你自己。不要过二天人家认为你的文章是错的,你会没面子的,所以结果一定要非常可靠。如果你们的文章能符合这三个要求,进不了最好的杂志,那你来找我(笑)。 其实要做这三点对全世界搞科研工作的人来讲都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中国各种条件都比较差的情况下,我的加上第四点,你做的工作要unique and unusual, 就是要独特非凡。你的科研工作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你要能做出来的东西,人家做不来,而且是unusual的科研工作。举例,我在哥仑比亚大学时,生物系有20多位教授,每年要招20多学生,然后学生可以选教授,选来选去,很多是考虑二个实验室。一个实验室,他做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转录是怎么转录的,他把转录中的二十多个蛋白一个一个都克隆出来,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他的工作很过硬,没话可说,而且每篇文章都是很扎扎实实的,过硬的文章,发表层次很高。他的基本要求是,到他实验室去的学生要毕业的话,不管你做多少年,要有三篇第一作者的文章,每篇文章的标准都订得很高,所以这三篇文章的量很重。他的实验室还有个基本情况,美国工作日每周五天,这与国内一样,他说他每天晚上11点钟回家,你如果每天要比他早回家的话,就不要到他实验室去。他的lab meeting是星期天早上8:00, 那正好是睡懒觉时候,一开就是半天。他的实验室是靠埋头苦干,拼命用功,每人进实验室时发一件棉袄,实验室有一个很大的冷库,在冷库里一呆就是半天,纯化蛋白。所以这个实验室训练很扎实,保证你有好的文章,如果想要早毕业没门,至少在实验室里要泡上6~7年,出来保证有好的出路,学生要是雄心勃勃的,会选择他的实验室。如果不想work very hard,你就不要去他的实验室。另一个是蒲慕明先生的实验室,这是截然不同的实验室,平均每三个月换一个题目,有很好的idea, 做不出来就放弃,连续做到第6或7个题目,做顺了,几个月就结题,发个Nature文章。我后来仔细研究了一下这些文章,特点不是靠死打死拼,是靠自己有力的新颖的思想而取胜的,很多东西都是人家想不到的,一旦被你做出来一定是个创新性的工作。后来我与蒲先生谈了这个事情,我说为什么你要选这样题目,而不选辛辛苦苦地去做总会有结果的题目,他说做科学有二种人,一种叫纽约马拉松,纽约马拉松是全世界有名的,一年一次,你要赢这个马拉松比赛,你要very good,要work very hard,拼命练习,肌肉很发达,还要起跑快,每个地方都不能失误。这种科学家叫纽约马拉松式的,本身条件好,又work very hard,而且起步快。第二种叫做纽约导游,导游在纽约或上海都有,一帮人后面跟着,他拿着一面小旗子,他指向哪儿,一帮人就跟到那儿。他认为这方向走错了,再朝另一个方向走,大家跟着他走,他不用跑得很快。这种叫做纽约导游,要做一个另路人,要开创新的,不用跑得很快。最后我引用一句杜甫的诗句:语不惊人誓不休。他每个句子都让人拍案叫绝,句句非常精彩。他不是随随便便就写,也不是天才,但他每次想句子就想跟人家不一样。(未完待续 |